國務院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通知
新聞分類: 行業資訊 瀏覽:2558 日期:2011/09/02
對在建和擬建項目區別情況,繼承進行清理整頓;對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劃、工業政策、供地政策、環境保護、安全出產等市場準入前提的項目,依法休止建設;對拒不執行的,要采取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并追究有關職員責任。進步煤炭開采的井型尺度,明確必需達到的回采率和安全出產前提。對已經出臺的鋼鐵、電解鋁、煤炭、汽車等行業發展規劃和工業政策,要強化落實,加強檢查,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要盡快建立判定產能過剩衡量指標和數據采集系統,并有計劃、分步驟建立按期向社會表露相關信息的軌制,引導市場投資預期。加強工業政策引導、信貸政策支持、財稅政策調節,推動行業結構調整。目前,部門行業產能過剩的不良后果已經顯現,產品價格下跌,庫存上升,企業利潤增幅下降,虧損增加。在詳細工作中要留意掌握好以下原則:
(一)充分施展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一旦投資重新膨脹,落后產能將死灰復燃,總量過剩和結構不公道矛盾不但不能解決,而且會越來越凸起。堅持扶優與汰劣結合,進級改造與淘汰落后結合,吞并重組與封閉破產結合。 (三)淘汰落后出產能力。根占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更加嚴格的環境、安全、能耗、水耗、資源綜合利用和質量、技術、規模等尺度,進步準入門檻。有關部分要完善統計、監測軌制,做好對產能過剩行業運步履態的跟蹤分析。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有關部分抓緊制定詳細的政策措施,做好組織實施工作。調整和理順資源產品價格關系,更好地施展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推動企業自主立異、主動調整結構。 2004年,國家及時采取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初步遏制了部門行業盲目擴張的勢頭,投資增幅回落,企業吞并重組、封閉破產、淘汰落后出產能力等取得了一定成效。逐步淘汰立窯等落后的水泥出產能力;封閉淘汰敞開式和出產能力低于1萬噸的小電石爐;盡快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鐵合金礦熱爐(特種鐵合金除外)、100立方米以下鐵合金高爐;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煉鐵高爐和20噸以下煉鋼轉爐、電爐、徹底淘汰土焦和改良焦舉措措施;逐步關停小油機和5萬千瓦及以下凝汽式燃煤小機組;淘汰達不到工業政策劃定規模和安全尺度的小煤礦。要充分熟悉到,加快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既是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成果的客觀需要,也是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既是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的迫切需要,也是繼承保持當前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好勢頭的重要舉措。在供應能力超過市場需求的情況下,市場競爭加劇,企業才有調整結構的意愿和壓力,也有前提淘汰一部門落后的出產能力。國家在宏觀調控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工業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協調配合的經驗,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市場準入尺度體系,為推進工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出產能力提供了一定的軌制規范和手段。各級政府在結構調整中的作用,一方面是通過深化改革,規范市場秩序,為施展市場機制作用創造前提,另一方面是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八)健全行業信息發布軌制。公道利用和消化一些已經形成的出產能力,進一步優化企業結構和布局。 二、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總體要乞降原則 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依賴市場,因勢利導,控制增能,優化結構,區別對待,扶優汰劣,力爭今年老出實質性步伐,經由幾年努力取得顯著成效。 (七)深化行政治理和投資體系體例、價格形成和市場退出機制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并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規范企業和政府行為。各地區、各有關部分要及時將貫徹落實本通知的情況上報國務院。 2006年,要通過重組、改造、淘汰等方法,推動產能過剩行業加快結構調整步伐。 (一)切實防止固定資產投資反彈。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方和企業仍在這些領域繼承上新的項目,出產能力大于需求的矛盾將進一步加劇。這是順利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條件。要繼承貫徹中心關于宏觀調控的政策,嚴把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嚴格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為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創造必要的條件前提。 (二)嚴格控制新上項目。果斷制止用壓低土地價格、降低環保和安全尺度等辦法招商引資、盲目上項目。要準確處理改革發展不亂的關系,從本地區、本單位實際情況出發,完善配套措施,當真解決企業吞并、破產、重組中泛起的難題和題目,做好職員安頓和資產保全等工作,盡量減少損失,避免社會震驚。鼓勵大型水泥企業團體對中小水泥廠實施吞并、重組、聯合,增強在區域市場上的影響力。 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涉及面廣,政策性強,任務艱巨而復雜,各地區、各有關部分要增強全局觀念,加強組織領導,緊密親密協調配合,積極有序地做好工作。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利用市場約束和資源約束增強的“倒逼”機制,促進總量平衡和結構優化。支持汽車出產企業加強研發體系建設,在消化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支持符合工業政策和技術水平高、對工業進級有重大作用的大型企業技術改造項目。依法封閉一批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出產前提的小企業,分期分批淘汰一批落后出產能力,對淘汰的出產設備進行廢毀處理。把解決當前題目和長遠題目結合起來,加快推進改革,消除制約結構調整的體系體例性、機制性障礙,有序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進火電機組以大代小、上煤壓油等工程。鋼鐵、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焦炭、汽車等行業產能已經泛起顯著過剩;水泥、煤炭、電力、紡織等行業目前固然產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規模很大,也潛伏著產能過剩題目。支持大型鋼鐵團體的重大技改和新產品項目,加快開發取向冷軋硅鋼片技術,晉升汽車板出產水平,推進大型冷、熱連軋機組國產化。按照市場原則,鼓勵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團體,以資產、資源、品牌和市場為紐帶實施跨地區、跨行業的吞并重組,促進工業的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支持高產高效煤炭礦井建設和煤礦安全技術改造。進步利用外資質量,禁止技術和安全水平低、能耗物耗高、污染嚴峻的外資項目進入。同時,還要緊密親密關注其他行業出產、投資和市場供求形勢的發展變化,及時發現和解決帶有苗頭性、傾向性的題目,防止其他行業泛起產能嚴峻過剩。金融機構和國土資源、環保、安全監管等部分要嚴格依據國家宏觀調控和工業政策的要求,優化信貸和土地供給結構,支持符合國家工業政策、市場準入前提的項目和企業的土地、信貸供給,同時要防止信貸投放大起大落,積極支持市場遠景好、有效益、有助于形成規模經濟的吞并重組;對不符合國家工業政策、供地政策、市場準入前提、國家明令淘汰的項目和企業,不得提供貸款和土地,城市規劃、建設、環保和安全監管部分不得辦理相關手續。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企業的詳細情況,分類指導、有保有壓。完善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的政策措施。進步并嚴格執行環保、安全、技術、土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等市場準入尺度,引導市場投資方向。 三、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措施 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樞紐是要施展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場的氣力推動競爭,促進優越劣汰。當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發布實施〈促進工業結構調整暫行劃定〉的決定》(國發〔2005〕40號),抓緊細化各項政策措施。 (六)加強信貸、土地、建設、環保、安全等政策與工業政策的協調配合。 部門行業產能過剩,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但同時也為推動結構調整提供了機遇。但因為經濟增長方式粗放,體系體例機制不完善,這些行業在快速發展中泛起了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等題目。假如任其發展下去,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就會更加凸起,結構不協調的題目就會更加嚴峻,企業封閉破產和職工失業就會明顯增加,必需下決心抓緊解決。 (四)健全持續推進結構調整的軌制保障。 近年來,跟著消費結構不斷進級和產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帶動了鋼鐵、水泥、電解鋁、汽車等行業的快速增長。 但從總體上看,過度投資導致部門行業產能過剩的題目仍舊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推動上風大型鋼鐵企業與區域內其他鋼鐵企業的聯合重組,形成若干年產3000萬噸以上的鋼鐵企業團體。所有新建汽車整車出產企業和現有企業跨產品種別的出產投資項目,除知足工業政策要求外,還要知足自主品牌、自主開發產品的前提;現有企業異地建廠,還必需知足產銷量達到批準產能80%以上的要求。按照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體例的要求,繼承推進行政治理體系體例和投資體系體例改革,切實實行政企分開,完善和嚴格執行企業投資的核準和存案軌制,真正做到投資由企業自主決議計劃、自擔風險,銀行獨立審貸;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健全反映市場供求狀況、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責任機制;建立健全落后企業退出機制,在職員安頓、土地使用、資產處置以及保障職工權益等方面,制定出臺有利于促進企業吞并重組和退出市場,有利于維護職工正當權益的改革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法律法規體系,打破地區關閉和地方保護。 (四)推進技術改造。 (五)促進吞并重組。 (三)堅持區別對待,促進扶優汰劣。圍繞晉升技術水平、改善品種、保護環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綜合利用等,對傳統工業實施改造進步。還應看到,這些行業不但總量上過剩,在企業組織結構、行業技術結構、產品結構上的不公道題目也很嚴峻。支持大型煤炭企業收購、吞并、重組和改造一批小煤礦,實現資源整合,進步回采率和安全出產水平。突破現有焦化企業的出產經營格式,實施與鋼鐵企業、化工企業的吞并聯合,向出產與使用一體化、經營規模化、產品多樣化、資源利用綜合化方向發展。 (二)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對尚未出臺的行業發展規劃和工業政策,要抓緊制定和完善,盡快出臺。支持紡織樞紐技術、成套設備的研發和工業集群公共立異平臺、服裝自主品牌的建設。加強對行業發展的信息引導,施展行業協會的作用,搞好市場調研,適時發布產品供求、現有產能、在建規模、發展趨勢、原材料供給、價格變化等方面的信息。各地區、各有關部分要進一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深對統籌協調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要性和緊迫性的熟悉,增強預見性,避免盲目性,進步主動性和自覺性,因勢利導,化害為利,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 上一篇: 建材工業窯爐用結合鎂鉻磚 下一篇: 國內電爐標準審核目錄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