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機械設備現如今報廢的高峰時期
新聞分類: 行業資訊 瀏覽:2436 日期:2011/10/08
再制造產品利用尖端技術不僅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獲得盈利,還通過減少廢物排放及降低對制造新零件所需原材料的需求,為環境保護提供解決方案。我國的再制造業已經擁有了市場、高溫電爐技術和政策等有利條件。我國工程機械設備大多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目前全國已有80%的在役工程機械超過保質期,如果將被淘汰的裝備產品進行修復,便能以較少的成本,獲取較大的回報,并減少能源消耗。在國外,再制造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有一點不能被忽略,那就是電池本身的環保標題題目。中國是裝備制造及使用大國,管式電爐設備資產已達幾萬億元,14種主要工程機械的保有量達290萬臺。再制造產品比新產品的制造節能60%,平均有70%的部件都是可以被再利用的,在制造過程中可以節省80%以上的能源消耗,價格平均只有新產品的30%~40%,成本實際上不到原來的50%,毛利率遠遠高于新品。畢竟工程機械不是電動玩具,依靠電力運行畢竟只是權宜之計。
。 解決工程機械的排放標題題目必須從動力系統入手,但這個標題題目一直沒得到內燃機企業的重視。工程機械產品的銷量雖大,但與汽車行業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所以內燃機企業的研發重點一般都放在工作環境相對較為穩定的汽車行業。從環保的角度來講,電力是清潔能源,不會產生尾氣排放,也不會造成二氧化碳效應。 工程機械再制造產品具有降低成本、節能環保兩個鮮明的特點,是一種高端循環再生方式。專家強調,在解決節能減排標題題目上,各企業應該積極拓寬思路。作為再生資源利用的一種高級形式,再制造為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節能減排創造了條件。再制造不僅節省了生產線投資、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還大大延長了產品的使用壽命。正在進行混合動力嘗試的企業也越來越多,這是非常值得鼓勵的。有專家預測,中國再制造市場每年的規模可達100億美元。目前全球再制造產值已超過1000億美元,有75%來自美國,其中汽車和工程機械再制造占2/3以上。 我國進入機械裝備報廢的高峰期,再制造產業顯示出在社會、資源、環境效益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在當前國內外應對能源短缺等壓力的背景下,箱式電爐再制造業將成為中國的旭日產業。但專家認為,這仍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動力的兩次轉換時的動力損耗,電池污染、安全……每一個標題題目都難以解決。用進步前輩技術將廢舊的機械設備按照制造業的模式進行徹底拆解翻修,生產出完全等同于新產品性能和質量的再制造產品,從而達到高效的二次利用。 上一篇: 蓄熱燃燒技術輔助推鎂業節能減排操作 下一篇: 淺談我國廢鋼破碎機技術引進和發展基本概況
|